2020年岭南学术论坛“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刚刚落幕,另一道文化大餐——“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专题培训班又在学校隆重推出。9月27日至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教授和高等教育界著名专家、厦门大学原副校长邬大光教授分别应邀为培训班作专题报告。校领导罗海鸥、刘文清、瞿志印、陈显强、王宜奋,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全体中层干部和正高职称人员在广州校本部主会场和中山校区分会场参加学习。罗海鸥书记和刘文清校长分别主持报告会。
李培根院士以“融合与变革——谈数字智能时代的应用工科教育”为题,站在时代、学科和教育的前沿,从四次工业革命的历程引入,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信息与物质世界的融合。指出数字-智能时代的应用工科教育,首先要注意四方面融合,即CPS——数字与物理世界、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软件和硬件、制造商与客户的融合;还要更加注重跨界融合、前沿与平凡的融合。通过这些融合,可以使创新的门槛变低,可以扩大人的想象空间,可以使人变得不平凡。
数字智能时代的应用工科教育如何变革?李培根院士指出,这就要变革创新观、自动化的观念、思维方式、教学方式和需求(适应+引领)等。李院士强调,这种变革,首先,要让技术多一点“形而上”,知道意义在哪里,增强价值感和兴趣,在更高层次和境界上去创造;其次,要从人的存在意义上去理解工科教育。教育要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中国原始创新久缺,与内心世界的缺失和原创动力的不足有关。为此,要从注意激发学生对“超世界存在”的欲求,注意培养批判性思维,还要注意AI的非人类思维,重视关联力的培养,适应和引领业界需求。实现上述这些变革,中国应用工科教育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邬大光教授以“什么是好大学——兼论大学管理中的经验与科学”为题,从“我们的教育记忆”“我们的大学记忆”和“大学面临的挑战”等三方面,结合自己多年的大学管理经验和到100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参观调研的情况,从国内到国际系统分析了好大学的特征,提出大学管理有三个层次: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我国大学管理还存在用经验管理代替科学管理,科学管理代替文化管理的问题。邬教授通过丰富研究数据和大量典型案例分析,指出我国大学存在的三大问题:常识不够,容易犯低级错误;视野不宽,看不到事物整体;高度不够,看不到事物本质。办大学管大学既离不开规律和科学,也离不开常识。我们今天面临的许多改革难题,与办大学的常识有关。
罗书记、刘校长对两位专家莅校作报告表达了感谢之情,并表示,两位专家的报告主题鲜明、内容详实,视野开阔、见解独到,对进一步加强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改革工科教育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两位专家在报告中展示的深厚理论和研究功底令人钦佩,呈现的追本溯源、求真务实的科研作风,非常值得广大干部教师学习借鉴。
罗书记指出,好大学的核心在于好课堂,根本标志在于培养出好的人才。两位教育名家的讲座,仿佛给我们开了一个天窗,打开了我们的视野,启发了我们的思维,激发了我们的热情,必将有力地推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深入学习,必将进一步促进我们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创新思路,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加快我校一流开放大学和高水平理工职院的建设。

李培根院士在作报告

邬大光教授在作报告


罗海鸥书记和刘文清校长分别主持报告会

现场座无虚席